活着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的读后感 篇1从小是一个少爷,一个无知的小孩,到一个为了一百亩田而疯狂赌博的年轻人,以致赌光了家产,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到了人生的末端,亲人纷纷先他而去,只留他苟活着。这么一个苦命的人儿呀,就是余华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早年丧父母,中年又丧了一对儿女,那可怜的妻子和女婿呀,死神也不放过,还有他那唯一的外孙儿苦根,因吃多了豆,也被活活撑死了。
福贵,他一生不福不贵。作者的“假惺惺”有点让人反感,他经常会在你被悲惨的情节弄得快窒息时,加入一丝淡淡的喜悦,如同在黑暗的世界中给了你一丝丝的光明。而当你刚刚松了口气时,你却发现这只是个巨大的陷阱:就像有庆长跑得了第一,紧接着就面临死亡;凤霞怀孕了,一家人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颜,不久,她又因难产而死了。
作者的手法真是太残忍了。他让我惊愕地站在那里,站在他描绘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一棵快枯萎的树,刚抽出一点让人喜悦的丫枝,他便无情地举起斧子,拦腰斩断,斩断了这让人期待的美好。
我想福贵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太可怕了,死了一堆人,都是他的亲人,全是他的血和肉呀!最后只留一头老了的牛和他相依为命。他留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他的灵魂是不全的。我曾以为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痛苦的,可是福贵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那仅仅是痛苦吗,那是绝望。当绝望在你心中时,你虽然活着,但已经是死人了,所以福贵没有真正痛苦过,他是万念俱灰,是行尸走肉。
我想余华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感悟人生的沉重吧,直到看到他说的写作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的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人在活着的过程中免不了苦难,但你必须去忍受。这也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但是我的感受完全不止这些,它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活着的读后感 篇2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满、平静宁和的叙述出来的,该长哭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我的心中却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谁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换作是我们,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老福贵却活了下来,而且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老福贵是这样说的: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腾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但是面对着这样欲哭无泪、欲叹无声的叙述,谁的感情不像一锅煮沸的水呢?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是,我却觉得作者余华说的更有道理。
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意义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活着的读后感 篇3合上微微泛黄的书页,内心却始终动荡。年轻的富贵拥有无尽财富和美满家庭,但他嗜赌成性,终是一夜败落,输光了家产,也输光了他一身的福气。
父亲母亲相继离世,女儿变哑,妻子患病,儿子也因出血而亡,一次紧接着一次的打击,压的富贵几乎喘不过气。或是老天同情,女儿凤霞遇到了真诚的人,收获了幸福的婚姻,还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善良勤劳,朴实纯真的凤霞,最后也没能自己走下手术台。果是祸不单行,凤霞死后,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可爱的小外孙苦因吃多了平日吃不到的黄豆而被活活撑死。
最后的.最后,就只剩下富贵,和他那头老牛了。
感受富贵的一生,我好像能更坦然地面对生命,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有些人在我们的世界里匆匆而过,但当他们死亡后却依旧以另一种方式陪我们在身边,给予我们生的力量。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每个人的人生也都不容易,只有当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痛苦,才会真正知道平凡的幸福有多幸福,才会懂得珍惜这平凡的幸福。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走。我们到底为何而活?生命的意义是否存在?余华先生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富贵一生磕磕绊绊,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直到,只剩自己,活着。富贵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去看淡所有的渐行渐远,坦然面对生命中的苦难,默然的受当下的平淡。富贵的一生是有意义的,至少对他自己来说。
生命本无意义,而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环境不同,个性不同,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也不同。在与世界交手的第十六年,我认为我生命的意义在于“感知“和“创造”,感知世间的美与丑,爱与恨,善与恶,为世界创造快乐,幸福,温暖。我努力的活着,去奔赴远方,要留下痕迹。
在静谧的夜抱起吉他奏一曲歌,在无垠的海踩着沙看一次日出,在圆圆的桌陪着家人吃一顿饭……在无数个平凡瞬间,我都觉得,活着,真好。生命中有再多苦难,我们都是幸运的,至少我们还有机会继续找寻生命的意义,这是莫大的幸福。
也许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敢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 篇4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身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 ……此处隐藏3753个字……情也能写得如此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他对人的动作描写是那么的形象,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就像一个老司机对车辆的掌控,想左就左,想右就右,好像车辆已经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文字就好像余华身上的细胞,任由他的支配。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环境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家乡黄昏时的美景。自己的父老乡亲就是在这样祥和宁静的天空下生活几十年,我也在那片纯净的天空下生活了几十年。如今来到了所谓的城里,几乎看不到黄昏后霞光四射的天空,听不到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更感受不到霞光渐退黑夜降临的交替时刻。灯光,汽车发动机声,雾霾让我的视觉,听觉,感觉逐麻木。我是多么想念那段由一个个白天黑夜交织成的岁月啊!
我愿把我读书中的最感人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和每一个能欣赏的人共同欣赏。
活着的读后感 篇10一年前看过《福贵》这部片子,主人公福贵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
观看完这部片子时,觉得福贵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剧,他已经够悲惨。
谁知,当读完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时,更是不一样的感受,余华用笔墨刻画出的福贵的一生更是悲惨。
当读完这本书时,发现已经流下了泪。
通过《活着》亲眼目睹了富贵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爷福贵天天喝的烂醉如泥,在城里吃喝嫖赌,最终输光了家里的的全部,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在半路上被部队抓了壮丁,过了一段时间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了家乡,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凤霞和有庆,但凤霞因发烧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余华谱写的悲剧不仅是这些,中间的情节比这还要悲惨。
有庆因为献血过多,死了。
福贵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
凤霞长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却因难产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
原本就可以这样结束,福贵可以和孙子度过下半生,谁知,因为家里穷,没钱买饭,福贵只好给孙子吃豆子,悲惨的是,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噎死了。
本来的一大家子最后竟是这样的下场,只剩下老福贵和一头老牛在夕阳下回想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和拥有过的幸福。
相信每个读完《活着》的读者,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吧,被这场悲剧感动了。
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得就是时间带来的`喜悦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贵凄惨的经历,同时也看到富贵内心真诚的悔过。
我们不需要拥有富贵的生活,不需要拥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个拥有家人,拥有家人的爱的人生。
哪怕是福贵那样,年迈了只是和一头老黄牛生活,度过剩下的时光,这也是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 篇11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每个人都背负着不小的压力,就连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也被考学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每个人都在忙碌着,甚至抱怨着。
我也曾经抱怨生活,抱怨自己玩耍的时间不如别人多,抱怨别人有的东西我没有,抱怨学习压力大。但我读完《活着》之后,我发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我仅仅是因为一些小事抱怨,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仍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坚强的活着。
福贵曾是一位富家子弟,整天游手好闲,终因为赌博输掉了祖上几代人的心血,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炮火与硝烟中死里逃生,诱因解放军的开明政策得以重返家乡。但回乡后他发现自己的.娘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女儿又因感冒永远失去了声音和听觉。尽管这样,福贵仍选择与家人继续生活。几年后,福贵的儿子因给自己的校长献血而死掉,老婆又一病不起生活陷入了困境,好在不久后自己的女儿凤霞嫁了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精神上都得到了一定安慰。然而好景不长,凤霞有因难产死在了医院,富贵的老婆终于忍不住悲痛永远的离开了富贵。不久后自己的女婿又因水泥板倒塌死于非命。就只剩下逐渐老去的福贵与小孙子相依为命,谁知不久后小孙子因吃了太多的豆子也离开了他。坚强的福贵尽管命运再三捉弄他他仍然选择了坚强的活下去!
正如《西雅图时报》所说: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我无数次的感叹福贵命运的悲惨,而他自己却勇敢坚强的面对了这一切,令我既佩服又感动。
想想看,我的生活其实十分美好我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我的家人和我都十分健康。并且我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我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穿。比起福贵,我没有任何理由来抱怨生活。
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是不应该总想着抱怨,而应多想想解决办法克服困难,并永远保留一个信念:坚强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 篇12《活着》这本书讲述了男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人生中几乎所有的生离死别之后依旧笑看人生的故事。这部小说名为活着,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死亡的故事。余华用死亡来表明活着,似乎更有哲理。人说:“不经死之惧,焉知生之欢。”也许很多时候正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经历了失去朋友,失去亲人的痛苦。人们才会真正静下心来,去认真考虑该如何活着。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似乎读出了这样的意味。活着是一种过程,都需要我们去缓缓经历,去观赏,哪怕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又或是生离死别。余华写《活着》是在写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为了活着,为了更好的更健康地活着,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里,在疫情全面爆发的日子里,人们顾不得团圆,毅然离家,奔赴前线,冒着生命危险。50多支医疗团队,6000多名医护工作者纷纷支援武汉。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却永远隔离不了爱。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有多少年幼的孩子对着即将离开的母亲说:“妈妈,你要早点回家。”又有多少年迈的父母对着即将辞行的儿女说:“孩子,照顾好病人,更要照顾好自己!”疫情在前,他们从不退缩。为了病人活着,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风餐露宿,守卡点,防疫情,保平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为了更多的家庭合家团圆,为了更多的人们幸福安康,更为了被病魔缠身的人能够活着,能够好好地活着。
作为一名学生,面对如此现实的活着与死亡,在克服恐惧的同时,我们紧跟着学校与社会的'步伐,履行学生的义务,坚守学生的职责,努力学习,为抗击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但此时此刻,一颗希望的火种也悄然埋进了我们心中,将青春与未来化作爱与关怀,将充满整个社会。
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总会有一天,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没有绝望与黑暗,春风会吹开这里的樱花,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平安喜乐,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