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5-18 07:12:37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忆江南》这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而《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二、说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说教学法: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完江南美景,学生畅谈感受,并交流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3、歌咏江南的诗词颇多,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板书课题:忆江南。引导学生理解“忆”,了解“词”与“词牌”。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词。

[设计理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学生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理解)

[设计理念]: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品读一、二句。

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1) 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等)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我们细细品读1、2句吧!

(3)重点理解“风景旧曾谙”的“谙”字。

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并朗读品味这两句话。

2、品读三、四句。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课件出示3、4句)引导学生发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并品读体会这两句写的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1)品读想象画面。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是啊,多美啊!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3)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风景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3、品读第五句——反问句。

江南如此之好能不忆江南?(板书:忆)学生品读反问句。

[设计理念]: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

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了心呢。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2、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3、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请大家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接着读全词)

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再读全词)

4、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 ……此处隐藏10230个字……救蝴蝶的?在课文的哪一段?通过感悟小姑娘的心情来理解“想得到快乐,就去关心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3、在导言时,要帮助小朋友找到快乐,让同学们此时的心情,进一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感情。

在此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变序阅读”的方法,让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即“想得到快乐,就去关心你身边的每一个吧”然后由问题串联全篇,以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一段为理解重点句的突破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将在导言中设下的“埋伏”提出。让学生结合此时的心情来谈帮助小朋友后此时的心情,进一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感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在此部分中为学生“导行”,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在生活中如何帮助身边的人,对学生进行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说课稿 篇8

以前物理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实际解题能力。而现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同样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从初二物理《光的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谈谈自己的设计。

(一)课题引入:

初二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刚开始的引课很重要。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经验,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东西。根据这一结论结合这节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各种自然界奇特的光现象引课,有日全食,月食,极光,海洋深处会发光的生物等等。通过展示这些真实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光的热情,为学好整个光现象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讲光源的分类时我避免了由老师先写出光源的类型再让学生举相应实例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随意举例,他们思路非常开阔,会举出各种各样的光源,甚至有可能举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来,我在板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它们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学生举的差不多了,就提出问题:“我们能否把这些光源分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光源每类的共同点,进而归纳总结出光源的分类。

用这种方法授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自己举例,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当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形成

① 在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组实验:让激光束分别射向空气、玻璃、水。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他们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接下来学生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③ 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任何结论都要知道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沿直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呢?”

④ 学生可能一时举不出反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其实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新X人喜欢吃烤肉,当你站在炉子的一边看另一边的人或物体时,常会看到什么现象?”

⑤ 让学生先回答,然后再补充,共同总结其原因。类似的还可以再举晚上看星星总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过演示实验和举反例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且强化了对均匀介质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利用规律解释现象

① 解释日食、月食现象:由于日食、月食发生在天体之间,直接用语言不好说清,因此我用动画模拟了日食月食形成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解释这些现象。在解释过程中强调正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会有阴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时告诉学生,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看到月食认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种凶兆,这些迷信的说法我们应该摒弃。

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② 解释小孔成像是本节的难点。学生总是误认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为此专门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仪——接通电源的灯泡在圆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为了解决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的问题,在圆筒一侧的纸片上戳出圆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电源后灯丝就会在圆筒另一侧的毛玻璃上成像,通过改变孔的形状,让学生观察成像形状,引导他们得出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不仅如此,这个小孔成像演示仪中的圆筒还可以前后推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物与孔距离影响像的大小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98%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可能还解释不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我引导学生动手画光路,在这里穿插着讲光线的知识,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引入光线,就是为了研究方便。在画光路的时候,首先把物体放在某一位置,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画出它的成像情况,再换一个位置再来看成像情况,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解释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为后面研究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做铺垫。这样既加深了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讲到小孔成像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段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20xx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告诉他们在对光线直进的研究中,古代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光速比声速大的事实。

② 接下来直接给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5圈。

③ 为提高学生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加深对光速的认识,我还简单介绍两种测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法和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分析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在小结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速大小,并相应的举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射击瞄准,队列排队等,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归纳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总是首先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归纳,总结,再进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有没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条件等等。其实我们学习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学到的这些方法解决我们现在还未知的问题。所以大家应该从今天起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学生生活中对光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难点就在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现象,尤其是对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演示,给学生创设了相应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在情境中归纳,总结,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