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5-18 11:50:39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说教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重难点,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课文。填()的家乡,揭题《画家乡》。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挖掘学生已知经验,实现学文的自然过渡。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语。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确保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识字是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学中要将识字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突出科学性和实效性,确保学习的高效。

再读课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课文中画了几幅图?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让学生入境体验,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促进读书感悟,提高阅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学生将图文一一对应起来。)在品味中读文,促使学生经历一个深读体验的过程,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了家乡美的熏陶。

精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发展语言,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一—齐声表演读。解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

背诵喜欢的段落。(以解说员的身份叙述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实践拓展,介绍自己的家乡,画自己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活动指向既在课内,又在课外,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有效地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它是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纵观全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黄河那波浪滔天的气势,更无法目睹艄公那精湛的驾船技术,所以透过文本感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看录像,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则成为本文的重点。而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句之间的有机联系则为教学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出示古代描写黄河的诗句,引出交流的话题,进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初步感受黄河的特点。而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梳理,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在检查自学情况对鼓励学生读懂生字。对重点字词如“艄、油、整”等翘舌音及“凭”等后鼻音进行正音。联系具体语境理解“浊浪排空”“如履平地”等词语的含义。并在交流评读中理清文章脉络。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找到文中能够表现艄公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词句,抄写下来,也可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此处隐藏2707个字……文,在朗诵散文过程中,教师加上富有感情的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等动作,带动幼儿进入到了美妙的散文意境中,并引导幼儿模仿小虫、蚂蚁、小鱼和小燕子的形态动作,帮助幼儿加深对散文内容的印象,掌握散文的结构。最后让幼儿自己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集体有感情地朗诵表演散文两遍,老师巡回观察,并对幼儿的发音、表演表现进行指导和纠正。引导幼儿更深一步理解体验散文内容和意境,为下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在充分理解散文内容与结构的情况下,活动进入第五个环节“启发幼儿进行联想与想象,仿编散文。” 这也是活动的重点环节之一,这个环节我主要运用了讨论教学法,通过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自由式的讨论与交流,促进幼儿思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事先准备的小兔子、小鸟、大雁和小蚂蚁等动物的小图片,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落叶飘到哪里会被这些小动物看到?他们会把树叶当成什么呢?”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请几位幼儿表演小动物是怎么把落叶变成有对自己用的东西。然后根据前几个环节中学习的散文结构仿编散文,我将巡回观察,对其进行指导与评价,对幼儿续编的语句进行修正,鼓励幼儿多想想,多说说,想个和别人不一样的。

最后可将幼儿仿编的诗句串联成一首完整的新作品进行朗诵,并引导幼儿领会新作品的意境。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语言能力、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我还将充分整合区域活动的优势,在语言区投放落叶纷飞的背景图和各种动物的小图片供幼儿自主进行仿编散文和朗诵散文;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幼儿回家时跟爸爸妈妈朗诵散文并进行表演。

整个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文学活动独具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顺利完成了本次活动设置的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高一下册第六课第一节第一框题银行的产生,学生对银行的知识了解较少,经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对银行的产生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框题知识的学习将对学习银行的业务作用,存款储蓄及债券与商业保险做好了铺垫,是关键环节。在充分考虑了学情和本课内容在学习备考中的地位,考虑到政治课自身的学科特色,结合课题研究方向确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总体设计意图:

整体的思路:知识点:点点到位,详略突出;

重难点:逻辑分析,落实教材;

以考纲和教材为依据,结合现实进行扩展,体现新课程理念,锻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种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金融、金融机构的含义、银行的基本含义

理解:银行的产生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框题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银行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银行的产生

二、说教法

讲授法与学生自读相结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针对重点问题——银行的含义,采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分析银行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引出银行的主要标志和特性,从而自然地概括出银行的含义。对于“银行的产生过程”详细讲解,使学生便于理解。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说过程

导入:展示各银行的标志,让学生识别,激发学生兴趣。

一、银行的产生(板书)

由于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这里有必要先了解金融和金融业。

1、金融和金融机构

金融和金融机构的含义不是本课的重点,弄清其含义是为了更好理解银行的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出售产品和提供劳务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金;而另一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由于经营不善,或急于更新设备,或是白手起家而急需大量资金,造成资金短缺。这里面就形成了两类特殊的群体,一类是有钱者,一类是缺钱者。这样缺钱者需要向有钱者借款,有钱者又愿意向缺钱者贷款。这就需要资金的融通。货币资金的融通简称金融。充当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就是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就出现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诸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

(这部分用图片导入比较形象生动,用多媒体形式表现缺钱者和有钱者的关系,从而看出这个中介的作用,要让学生搞清楚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联系和区别,不要混淆)

2、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多媒体显示)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原意为商业交易所用的桌子和椅子。它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原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有关。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有个大概了解。

3、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这里货币兑换业便发展为银行业。通过这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银行的产生有个过程,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步步形成的。可见,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部分专业用语较多,由教师讲解,但不要过细,只要求学生理解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银行的含义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可由教师讲解,最后由学生概括。

从银行的产生过程来看,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进一步让学生分析出银行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的方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在这里,银行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它又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是信用中介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分析什么是信用,什么是信贷,在教师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分析银行的含义,首先银行是金融机构, 第二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第三银行是依照法律规定建立的金融机构。最后把这三点合在一起,形成银行的含义。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基本观点: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个基本概念;金融机构、银行。重点是银行的含义。

课堂练习与思考

课后作业 :

1、银行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生产,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辨析:专门从事资金融通业务的机构就是银行。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