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教学理念: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讲述小狮子成长过程中的事例,并抓住重点词句感情朗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读文本,体悟情感,体会小狮子的特点以及“我”和小狮子之间和谐相处的深厚感情。使学生的语言的以内化,提升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本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在和它一起生活三年后送它回大自然的事,表现了“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他们的形象思维正不断地丰富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但好奇心与求知欲依然很强。这些都使本课教学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课文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力求做到可行、可测、全面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肝、糙、犀、耷、恕、恋”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合作学习中理解吮吸、耷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和谐相处的深厚感情。
3、通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并尊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重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2、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狮子的知识、自学提示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导入
1、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谁能讲讲你看到的动物是什么样的,说说你对它的感觉?假如你有机会喂养一头狮子,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会是怎样一个稀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狮子爱尔莎吧!
以问题导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可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课文感情。
2、出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预习能力,并且可表要求他们具备使用字典查找字词读音的能力。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比较弱,所以老师在课上要专门引导。
1、借助词典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大致了解“我”和小狮子爱尔莎之间发生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的读音是基础知识,要在客商有选择的强调。并且逐步引导他们把字词放入课文理解,加深印象。段落自由选读环节是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并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本课要求的6个生字在书中给生字注音。
2、反馈检查:你有哪些生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吗?(根据学生说的个别指正后,集体再朗读。)
3、会读了吗?那我考考你。老师将部分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会读吗?出示句子认读:(个别认读)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诵读,并讲出喜爱的理由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三年级学生应该具有默读的能力,所以我在课上有意培养这种能力。而且边读书表思考,随时做笔记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所以要特别提出。
1、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课文中画上记号。
自学提示内容:
(1)你感觉爱尔莎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从课文中哪些语段能体会到?
(2)从课文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并总结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集思广益。
3展示问题
A问什么小狮子不能和我一直生活下去?
B我问什么改变主意,不把他送去动物园呢?
C我明明舍不得小狮子,问什么还要下决心离开他
4带着问题重新体悟文本
说课稿 篇2说课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 》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分米和毫米是通过厘米和米的认识过渡过来的,所以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认识1毫米和1分米,通过实物测量过程让学生加深对1毫米和1分米的记忆。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
3、教学重难点:
认识1毫米和1分米。知道有多长。
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说教法:
A、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在观察长度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有分米和毫米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
信心。
B、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实物精确到毫米,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5、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铅笔、钢笔、带子、钉子
6、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观察——验证——质疑——解答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和主动性,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7、教学环节:
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导入上我利用直接进入主题的方法,问学生:我们学习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此处隐藏13992个字……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另一个病人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另外我运用抛砖引玉的方法用大屏幕显示出我对本篇小说的感悟,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将课堂教学的深度不断推进,完成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五)、课外训练,反馈成果
作业:1、结合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为文章作一个续写: 这时又有一位新病人转入了这间病房……
2、向学生推荐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10一、教材的分析
1、教学目标和要求
《力的合成》一课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高中必修本(必修1)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
由以上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让学生知道试验的结论,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提高探索研究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 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3、教材重点和难点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学生思维断层,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另外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不容易理解,所以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关于教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针对此因素本节课应选择实验法进行教学,这是教材内容和认识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和方法,画出两个分力的图示,合力的图示,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有效地为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服务。
三、对教学过程的够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引出新课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能否出现一个力效果与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多种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接着让学生按学生实验的装置仔细做实验,要求实验尽量准确.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
(1)例题解析
本节教材的例题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作图法直观、简单,但不够精确.计算法精确,但比较麻烦.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也要作平行四边形,只不过作平行四边形时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不用太严格.因此,正确地作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讲解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行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他们熟悉的标量运算规律来想问题。如合力大于分力,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
对此可以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F 和F 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夹角 = , , , , 时的合力F的大小。此时学生会发现: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甚至等于某一个分力,并且夹角 越大,合力就越小。学生发现这规律后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可以用模拟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具或相应的计算机来证明,同时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3)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提示与指导,让学生正确规范地操作实验以减少误差。(水平使用弹簧时要从新调零,在拉弹簧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木板平面水平,弹簧的深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千万不要硬凑数据而使实验十全十美毫无误差。)
2、在教学过程中作图要规范,分力、合力的作用点相同,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适当,虚线、实线要分清.(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作图细节还没自己的概念,所以老师的作图是他们最好的模范)
3、注意调控课堂节奏,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手慌脚乱实验无法进行。
4、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文档为doc格式